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門。當年承天門遠沒有如今天安門這么壯麗,而只是一座三層樓式的木牌樓,牌樓正中懸掛“承天之門”匾額。此樓于公元1451年毀于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時又毀于兵火,直到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體成為今天的樣式,并改名為“天安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里舉行了開國大典,并被設計入國徽。1961年,天安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天安門總高33.7米,最下面是漢白玉石的須彌座,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臺,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墩臺上的城樓大殿東西寬九間、南北深五間,用“九、五”之數,是取帝王為“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含意。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是江蘇吳縣人蒯祥,他被時人譽為“蒯魯班”。天安門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區中心,面臨長安街。
★免責聲明:本站內容部分來自互聯網,文章圖片版權歸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