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天地萬物之祖盤古氏死后,頭部化作東岳泰山。據梁人任日方撰的《述異記》:“昔,盤古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fā)為草木。秦漢間傳說:盤古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 …… ”從而,泰山成為五岳之首。著名地理學家美籍華裔教授鄒君豹題泰山的地理對聯(lián)寫得好:“滾滾黃河水,長流五千四百里,俯瞰一條鞋帶;巖巖泰山石,高壽二十七億年,做視五洲群峰”。作為華夏民族精神與氣質象征的泰山,正如天階坊上對聯(lián)寫的一樣 “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峨第一山”。
泰山,古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形成于25億年前,是第一次造山運動興起的大山;它位于山東省中部,華北大平原東側,京滬鐵路中段。泰山山脈自西向東沿黃河南岸綿延二百多公里。主峰在山東省省會濟南市以南65公里的泰安市境內,海拔1545米。她東威滄海,西鎮(zhèn)大河,山勢挺拔,奇峰突兀,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史悠久,文物眾多,雄偉、奇特、古老、秀麗,是我國第一個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載人《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的單位。
在夏、商時代,就有72個君王來泰山會諸侯、定大位,刻石記號。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封禪泰山以后,漢代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
等也相繼效仿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歷代著名的文人學士,也都慕名相繼來此,贊頌泰山的詩句,歌賦多達一千余首。杜甫《望月》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已成為流傳千古的名詩。
泰山同時又是佛、道兩教之地,因而廟字、名勝遍布全山。因此泰山不僅有雄奇壯麗的山勢,而且有眾多的文物古跡,也是一個道教名山。山頂更有四大奇觀-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實乃一處名冠世界的文物寶庫和游覽勝地。1987年底,世界保護自然與文化資源委員會已將泰山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泰山雄偉壯麗,河溪縱橫,植被茂密,氣候宜人,自然資源豐富。泰山“幽、奧、麗、妙、曠、秀”六大風景區(qū)域,現(xiàn)已處處可游,令人留連忘返。游在泰山令人陶醉,吃住在泰安也是其樂無窮。泰山風景文化是以泰山自然景觀為主,人文景觀為輔,自然與文化相互滲透而融為一體的。泰山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現(xiàn)存主要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筑5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xiàn)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余件。泰山古建筑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于建筑與繪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和一副記載歷史的立體畫卷,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順應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xié)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xiàn)和深化自然環(huán)境。每一位進入泰山的游人都會容易而明顯地感覺到,正是由于這些莊重而輝煌的古建筑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使峻極于天的泰山深入到億萬炎黃子孫的心坎之中,并名揚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