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產于海淀六郎莊村的千年京西稻名聲赫赫。此后,由于村莊整體搬遷,它也化為不少人記憶深處一道抹不去的景觀。昨天,意在恢復傳統記憶的首屆京西稻收割節在六郎莊啟動,今后這里還將建起包括書畫長廊在內的文化基地。
當天,不少已經搬上高樓的居民自發聚集到曾經勞作過的農田。在名為柳浪家園的社區里,如今已經恢復了京西稻、荸薺、蓮藕等農作物種植,而且還辟出專門展區用來展示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農具,里面包括笸籮、竹筐和木锨等在內的手工農具一應俱全,它們中的不少物件都屬于居民自發捐贈。在負責六郎莊整體經營的萬柳集團負責人郭顯達看來,農作物和農具不僅是六郎莊人的記憶和情懷,更是可開掘的歷史文化財富。他舉例說,待水稻收割完成后,社區將恢復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贈粥節”,讓如今的居民重溫傳統文化記憶。而且,這里還將建起書畫長廊,用來展示從這里走出的書畫名家田世光和其他藝術新秀的作品。
伴隨城鎮化進程持續加快,拆遷上樓后的農民到底需要怎樣的文化,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文化是凝聚社區居民最好的精神食糧,今后將以文化基地為平臺,帶動當地居民參與創作文藝作品。”海淀鎮社區建設科科長蘇玉霞介紹,不久前推出的原創話劇《情濃海淀鎮》就是一次成功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