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后在頤和園內用膳]()
西太后在頤和園內用膳是頗為講究的,可以說在中外歷史上罕見。頤和園專有一座供西太后享用的“壽膳房”,地處仁壽北殿的后身,大戲樓東側,共有八個大院,一百多間房子。專門為她烹調飲食的首領太監、廚役、菜役等有
西太后在頤和園內用膳是頗為講究的,可以說在中外歷史上罕見。頤和園專有一座供西太后享用的“壽膳房”,地處仁壽北殿的后身,大戲樓東側,共有八個大院,一百多間房子。專門為她烹調飲食的首領太監、廚役、菜役等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比乾隆時期的御膳房多二十余人。膳房下設五局:
一、葷菜局。 專做烹、炒、炸、熘、蒸、燉各種山珍海味、雞、鴨、魚、肉等葷菜。
二、素菜局。 專用豆腐、面筋等素菜做各種炒菜、炸菜、熘菜等。
三、飯局。 專做飯、粥、饅頭、花卷、烙餅、面條等各種主食。僅每頓要做的粥就有:綠豆粥、小米粥、肉粥、薏米仁粥、大麥粥、大米粥等。
四、點心局。專做早點、午后點心,還有夜宵所有的各種蒸、煮、炸、烙點心。
五、餑食局。專做酥皮餑餑、酥盒子、奶油琪子、小炸食、薩其瑪等點心。
西太后膳房的太監、名廚等,不管皇太后到哪里巡幸,都要隨駕侍奉。頤和園“壽膳房”的太監、名廚中的有不少是從故宮“西膳房”調來的。 關于廚師隨駕伺候的事,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位名廚師叫謝二,是一位首領太監的弟弟,因油炸糕做得好,被傳入宮中效力。他做的燒麥皮薄如紙,餡美可口,特別受到“老佛爺”賞識。有一次西太后去東陵祭祀,謝二沒有隨駕,到了東陵西太后要吃燒麥,吃完后感到味道不對,問是什么緣故,手下人說謝二沒隨駕,是劉大做的,結果一怒之下,打了劉大四十大板,并立即傳旨命謝二火速趕到了東陵。
在西太后愛吃的菜品中,有一個菜叫“釀豆芽”。這道菜做起來非常費功夫,必須挑選挺直肥大的豆芽,先用手將頭尾掐去,只留中段,再用細銅絲將其挖空,然后再將事先用雞肉或其它佐料調好的餡塞進去,上鍋蒸熟。就這一個菜,十個人做一天也夠忙累的。在她愛吃的面食里有一種"小窩頭"。其主要原料有栗子粉、小米面、豆粉、糜子面和玉米面,再加桂花、白糖和棗泥,精心做成如同拇指般大小的窩頭。壽膳房制作的食品花樣繁多,能制點心四百多種,菜品四千樣,各種上等高級食品如燕窩、魚翅、熊掌等應有盡有。
西太后用膳每天有固定時間,一般早膳六點,午膳十二點,晚膳下午六點。另外還有晚點。傳膳前,各局將做好的菜食一律裝入菜食盒中,放在廊下幾案上。盛菜的用具是淡黃色的繪有二龍戲珠的木制膳盒,膳盒底部有一個用錫制成的底座,座內裝有熱水,外包棉墊,能保溫較長時間,一般情況下,西太后在樂壽堂用膳,樂壽堂離壽膳房一百多米,每次進膳前,樂壽堂正廳內臨時用幾張桌子拼成一張大餐桌。只有當首領太監發出“傳膳”時,所有的膳食才能從壽膳房向樂壽堂運送。傳膳時,膳房學徒的小太監有幾百人之多。當傳膳太監傳旨開膳時,小太監每人把自己的膳食盒搭在右肩上,管膳太監和首領太監領著這些小太監依次而入,再由內侍太監把菜食放在膳桌上。這時總管太監李蓮英用銀筷子試嘗,他認為安全可靠后才請皇太后用膳。西太后每天的膳食費一百兩白銀,比乾隆規定的六十兩還高。在當時,一百兩白銀可買大米一萬二千斤。按當時一般農民的正常用糧每人每年三百斤計算,可夠一人吃四十年的。那真是“帝后一頓飯,百姓數年糧”。
西太后在頤和園消夏如何吃冷食。慈禧常吃的是一種叫“甜碗子”的冷食。系用蓮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經過冰鎮之后食用。據說西太后很愛吃,宮女、太監如若能夠被賞賜吃上一碗,那是莫大的幸事了。晚清就用上冰箱了,但那時的冰箱不是機械制冷,而是用天然冰塊冰鎮的。冰箱的外形呈斗狀,即四方形,上面略比底大,由下往上漸大。大冰箱有高八十多厘米者,體積容量不小,冰箱的下面都做有流水孔,蓋面上留有氣孔,便于放出冷氣,可使室內降溫。皇宮冰箱多用紅木制作,也有的用琺瑯制作。其表面多有雕刻或鑲嵌紋飾,也是極好的工藝品。 上應有的價值給予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