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境內,距大理市下關13公里,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簡稱榆城,又名葉榆城、紫禁城、中和鎮,位居風光亮麗的蒼山腳下,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風光優美。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大理城的規模壯闊,方圍12里,原城墻高7.5米,厚6米,東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門,上有城樓。古城外有條護城河,城內街道都是南北、東西走向,是典型的棋盤式布局。古城的建筑為清一色的青瓦屋面,顯得十分的古樸。
城中有一貫穿南北的大街,街邊有各種專賣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編等名特產品的店鋪和風味十足的白族飲食店。城內流淌著清澈的溪水,到處可見古樸雅的白族傳統民居,這里居民不論貧富,都有在庭院內養花種草的習慣。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戶戶養花”之說。
據文獻記載,它城墻高2丈5尺,厚2丈;東西南北各有一城門,上有城樓,分別叫做:通海、蒼山、承恩、安遠;城的四角還有角樓,也各有名稱:穎川、西平、孔明、長卿。城墻的外墻為磚,上列矩碟,下環城溝。城內市井儼然,布局呈棋盤狀,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有8條巷。
大理古城原為白族先民“西洱河蠻”所建的羊苴咩城。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詔第六代王異蒙尋遷都羊苴咩城,仿照中央王朝都城長安的格局建造了“六街三市”,方圓達15里,確定為南詔國都。歷代南詔王相繼不斷增建各種宏偉建筑,如崇圣寺三塔的主塔千尋塔便始建于南詔勸豐祐時期(公元824年~公元859年),而兩座小塔則直到大理國時期才建成。作為大理古代文化標志的三塔,歷經千年風雨剝蝕,30余次強烈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這無疑是我國建筑史上的一個奇跡。據史籍記載,南詔勸豐祐時期還在城內建有“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萬人”的五華樓,作為南詔王接待西南十六國君長的國賓館,可惜該樓毀于明朝初年的戰火,后雖幾次重建,而規模已遠不如前。大理古城作為南詔、大理國兩代王朝的都城,580多年間成為云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據美國學者考證,公元1000年時曾為世界十四大都會之一,直到1253年元世祖滅大理國之后,大理仍為大理路總管府的治所。朝代更迭,古城也幾度滄桑,但至今南北的城門依然雄峙,城內的“紫禁城”被清代杜文秀起義軍做帥府,以及全城號稱“九街十八巷”的棋盤式格局等等,仍不失古代王都的風采,也表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邊疆民族地區扎下的深厚根基。